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2022|回复: 2

单独二胎政策下的一次现身说法

  [复制链接]
十里青山 发表于 2013-11-18 16: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偶然在凤凰网看到的一篇博文,有些意思,可以给我们在思考新政时提过一点可以借鉴的东西吧。
' ^& H9 x0 {! C8 R: ~
% U6 x. L1 D0 @  |1 o4 t9 T$ k$ G现身说法:单独二胎不过为我省两万块钱
# u6 I3 Z) P4 }% z* G7 E4 E文/马庆云
- C1 n$ v. D$ @+ o我是独生子女,我儿子刚刚两岁,现在正处于是否要第二个孩子的思考阶段。这次的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的便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牵扯的,正好是我这样的老百姓。既然我算是“新闻当事人”,不妨不聊本质,只聊聊我个人遇到的一些问题,作为学者们以后讨论这一话题的例证参考。
$ F" E3 f+ k: q我父母生我那会儿,正赶上中国最猛烈的计划生育政策阶段,那个阶段的疯狂,我在以前的博客文章中写到过。父母是老实巴交的人,没敢生第二个。按着当时政府宣传给的口头承诺是,等你们老了,你们有独生子女光荣证,拿着这个证,政府每月给你们发钱养老,不用担心一个孩子负担大的问题。
) E& F& v" A$ ^0 q5 o9 a我祖爷是地主出身,按着当时的话说,成分不好。到我爷爷这代,是毛泽东时代,当时的口号是,多生孩子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因为祖上成分不好,内在的自卑造成我爷爷和我奶奶生了八个孩子(死掉一个),算是给国家做贡献了。他们养孩子养的很困难,每个孩子的社会成绩也都不行,按着现行标准来看,成就最大的也不过是个在市级别的银行工作的。但是,这七个孩子,却为我爷爷和奶奶的养老作出了巨大贡献。" ^+ r! e- V; l! f; Q. U8 @8 W  _
我最小的一个叔叔结婚之后,我爷爷和奶奶便正式的退出了工作舞台,本来家里还是有一点薄地的,但因为儿子多,吃喝不愁,老头儿后来连地都不想下了。我爷爷、奶奶,给我爸爸造成的养老负担非常小——每个儿子一口袋面粉,够老两口吃一年的,每人给一千块钱,老两口瞬间变成万元户。我爷爷去世后,我奶奶心宽体胖,手头宽绰,每家住上那么个把月,换着地方的玩儿,实在让我妈这个即将老去的人羡慕。
$ K) {! @8 Z6 w: E# ^( O& i转眼看我父母,便没有我的爷爷、奶奶幸运。他们虽然没有养七个孩子的负担,但我的上学经历,也丝毫不比当年养七个孩子花费小。从表面上看,我是学有所成的,在古代,至少也算是个举人了(举人是可以当私塾先生滴,我有教师资格证),但从个人收入上来看,我一直坚信,读书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经济上的优越性,我比没有读书的同龄人拿的要少,只是在体力劳动上付出的少一些罢了。
8 I- R% s$ H; U我的父母因为只养了一个孩子,所以,这个时候面对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养老。我爷爷是在我最小的那个叔叔结婚之后,正式跟工作说拜拜的,我已经结婚三年多,我父母依旧不敢像我爷爷当年那么潇洒。抛开我媳妇那边的老人暂且不谈,我在未来几年内,至少要负担两位老人的生活、医疗等各方面的问题。
) p1 l" m" L, g这个时候,想起当年政府说独生子女光荣证那事儿来了。政府当年宣传的时候,可是口口声声地说管养老的。问我母亲,这个光荣证,能给咱家光荣多少钱来?母亲说,每个月给大几十块钱吧。这点钱,我回一趟老家去取的路费钱都不够。
! h0 v8 }" z2 Z# s2 w+ h因此,便可以说到我的当下了。我生儿子的消费水平,算是很低的,但也十分艰难,每个月都会花成赤字。去年,我母亲又低调供给了我一万元,不说是给我的,只说给孩子预备着,万一有什么头疼脑热的,怕我手头紧张。我爷爷、奶奶像他们这个阶段的时候,已经是儿子们每个月准时给月钱了。
* }! X8 C- ^4 M: `8 p$ K  ~我儿子日渐懂事。今天早上我还跟他正式聊了一次。我拿出三块钱,告诉他,小子,你长大了,花钱要知道省着,这是三块钱,你必须得给我花满一天的,不然,哭也没用。这小子拿着钱,领着他妈妈出门了,没一会儿,就把三块钱都干掉了,还让他妈妈给贴补了一块。到晚上全家去商场玩,又嚷嚷着吃西瓜,不得不掏三十三元购入西瓜一个。每天花在孩子身上的,至少要大几十块。我这还是低于一般消费水准的。
9 C' x3 J7 X' C3 M我们是母乳喂养,只吃了一桶奶粉,也没花钱,是深圳的好友专门跑到香港给买的进口奶。因为欠了人家一个人情,我上网去查售价,在五六百元之间。我媳妇说,若是孩子吃奶粉的话,每周至少要一桶,每个月也要两千元。当然,这个两千元,可以保障孩子不用喝三聚氰胺了。我儿子的成长消费,又远高于我当年。我印象中,我小时候,每周只有二十元的零花钱。他现在,每天能花我一个月的。养孩子需要的钱太多。我们在没生孩子之前,还是吃得起馆子的,生完孩子之后,能在家炒土豆丝,就绝对不再多加俩青椒的。这是准备生孩子的夫妻可以提前看一下的。- F( s: |9 }- l" Y- [- \! _
在每个月都只能是赤字的情况下,我跟我媳妇面对过一次生二胎的问题。是去年夏天的事情。当时,又意外有了一个宝宝。去留问题,必须要面对了。我们俩都是石家庄市户口,按着户口所在地的标准,要生第二个宝宝,需要缴纳两万多元的“社会抚养费”。关于这个费用,我是很诧异的。我们衣食住行的消费,哪一样里边没有纳税呢?我生第二个宝宝,住院费得我自己出吧,孩子衣食住行也得我自己出吧,我干嘛还得平白无故地给你“社会抚养费”?你们当年许诺我父母养老的时候,怎么现在每个月才给几十块钱,还得到老的不行了才给?社会抚养费,到底肥了谁的腰包?
6 N7 m; ^2 O5 ^& t3 [' Q' }9 a' C有一位上了年纪的朋友,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他拍着胸脯跟我说,老马,你生去,没事儿,老哥给你办孩子户口去。从这位老哥那里得知,其实,这些社会抚养费,就是针对我们这些没背景、没关系又不敢造次的人的。真有关系的,早已经孩子三五成群了。当然,我算是有这位大哥的关系。
3 E* Y5 E5 v# Z0 x# G后来又算算我儿子的消费,没敢生第二个。现在是刚刚赤字,要是再生第二个,必然每个月增加三四千元的新赤字,这个很可怕。作为独生子女,我孤单习惯了,坏处是不合群,好处,如果有好处的话,是让我能够往更孤独的方面思考,形成一种偏执的深刻。我是不希望我儿子走我的老路的,因此,在情感上,是希望能够有第二个孩子的。但是,生孩子在现在看来,不是政策问题,而是经济问题。
% a/ _' ?" P1 G( Y# X4 a  T我们若是手头宽裕,没有现在的这个单独二胎政策,一样可以生,不过两万多元的事情。但我们入不敷出,需要尽快扭转家庭赤字问题。在未来十年内,必然要面对给至少两位老人养老的问题。在生孩子与给父母养老的选择上,中国人都必然选择给父母养老。钱需要留下来,防着父母疾病,防着孩子突发事件,防着突如其来的失业等等……这是我这代独生子女的困苦,我相信,不仅仅是我的。# G" z6 P4 a+ ^5 V7 w9 _5 m4 S4 a
刚刚颁布的这个新政策,不过是为可能的生育减少了两万多元的负担罢了。这个钱,相对于养孩子的成本,杯水车薪。有专家预测,这个新政可能为中国带来新增两千万人上下的人口数字。我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两万元,无法左右一个孩子的出生于否,有钱的,没这个政策一样生,没钱的,有这个政策也没用。5 ~2 |5 w6 E/ r: S! O! r; S
在我看来,该项政策不会带来新生人口的任何增长。中国将继续快速进入老龄化阶段,新生人口继续下降,乃至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也不会扭转人口下滑趋势。生死疲惫,成为整个中国底层的真实写照。倒是又想到社会抚养费的问题。政府向来说要专款专用,每年上千亿的社会抚养费,是如何向拿着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已经老去的一代们倾斜的呢?( ?$ H: M' p- \
一次跟我母亲通电话,我说,你们不要省钱,要敢花钱,别拿自己的健康换钱,不生病,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援。我只是在写个人经历,丝毫没有针对谁的意思。- E4 C6 y  Z) h0 N" S  K" f

2 v2 a( i' M0 h原文地址为: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120796.html?touping
法11刘无雷 发表于 2013-11-20 20: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生二胎,但是据最新的新闻来看,还是称之为可以生“二孩”比较准确。
5 }( q9 u' ~7 t% z在“二胎”和“二孩”之间,应该以哪个为准?标准又是什么?具体的解释和政策的区别是如何的呢?( ?+ B; Q1 d" V% h0 E
计划生育几十年,几十年间的社会风气和经济状况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不能单纯的凭借一个“二胎”的政策就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发生改变是尚存疑问的。
) O1 Q' j0 M5 |/ l  g* a' ]由于独生子女带来的人性的淡漠和亲情的冷淡也是急需改变的,否则数千年历史所养成的传统和文化只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丧失。
 楼主| 十里青山 发表于 2013-11-23 11: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计划生育法》的表达,应该用“孩”的概念。所以,一胎为双胞胎的,无法要二胎。, T6 Z0 M3 S! c, R! U( ]
+ \1 q3 a- R  s; i" f! R8 i3 _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貌似是个通病。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5-2 10:21 , Processed in 0.1676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