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440|回复: 0

“静舒氧”南京遇打假风波

[复制链接]
nvrQgsBD 发表于 2009-2-26 20: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种医用“静舒氧”产品,目前成了“热门话题”。
: O7 n7 }/ O- r9 z) |" O  有人指责“静舒氧”是假冒伪劣,也有人说它没问题。% ]' E/ C1 j( `4 q0 [; C
  到底是谁“忽悠”了谁?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W) G6 }" G/ u6 u
          7月21日 晚8点左右
( \% e6 X2 U& T1 s/ u. Q! P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记者正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时,接到上海来的电话,是被媒体称为“打假医生”的陈晓兰打来的,她在电话里说,这次她发现上海许多医院使用的“静舒氧”有问题,而她在南京某医院工作的朋友告诉她,南京“静舒氧”的使用现在正处于高峰期,所以她明天准备来南京“现场打假”。
6 h! U8 @5 v/ N3 l5 g3 P  “光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只有通过媒体才能把这个黑幕公之于众,才能使社会各界真正认识到这个东西的危害。”陈晓兰说。) y  l- @" ?0 s0 ~% Z2 i, b) z
  今年初,记者采访过陈晓兰,知道她从1997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医疗打假,自始至终并不是为了自己,也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好处。8年来,她为此失去了工作,花光了几乎所有的积蓄。她招呼媒体到场,看似作一场秀,实质只是为了给自己壮胆。$ N% N5 k8 {0 p% w" f
          7月22日 上午8时* Y. l0 G: X/ m  O" i& }+ ?9 P
  为方便联系,记者一夜没有关手机,早晨8点钟,记者的手机响了。接通,果然是陈晓兰,电话中她的声音很是疲惫,她告诉记者,她是夜里2点多从上海站坐火车来的,现在刚刚到南京。因为她的打假行动一直都是自费的,现在又没多少收入,所以买了最便宜的票,一路过来已经很累了。她到达南京的第一件事是买了一张南京地图,寻找南京各家医院的方位。
/ ]  I; D% M% `1 I# D/ v) z          7月22日 上午9点
* [, j! W% |% X& f6 J  陈晓兰打来电话,说他们已经去过江苏省中医院,在那里暂时没有发现正在使用的“静舒氧”。现在,他们又来到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并在这里已经发现了“静舒氧”。2 y$ O) a1 k$ m; I
  记者立即与另外两位记者驱车前往,进入市妇幼保健院大门后,记者打电话与陈晓兰联系,但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陈晓兰的电话始终没人接听。
9 F& _' J5 a" P. R2 H  b1 v( k  据记者的经验,在暗访中常常会有不确定因素,是不是暗访中的她此时不方便接听呢?记者改发短消息与陈晓兰联系,但她仍没有回音。+ p+ t. l' J! S4 ~$ ^
  记者开始焦虑起来,究竟发生了什么?记者不断地打电话、发消息,但始终没有回音。两位同行见始终无法联系上陈晓兰,先走了,只留下记者独自在医院大门前,不懈地拨打电话继续联系。
* t2 o. O1 a* z" r6 ~: g9 N          7月22日 上午11时- K4 x2 O8 {5 U  n
  两个小时过去了,记者始终没有与陈晓兰联系上,随着时间的逝去,这种等待变得无望。记者决定放弃,但心犹不甘,决定在离开前,最后再努力一把。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竟然打通了。5 f# S% i: x; V. T) m0 V( G
  陈晓兰说刚才正在该院住院部病房楼上悄悄地“取证”,尽管手机一直开着,但由于太紧张了,居然一次都没有听到。+ K! U" f; y8 H7 I) Y
  在市妇幼保健院住院部供人休息的小花园里,记者终于见到了陈晓兰,走进花园里的一个亭子,发现陈晓兰找的这个地方真是好,外面绿树掩映,基本上看不到亭子里的事物,而从亭子里看出去,人来人往却看得清清楚楚。
( {# S* S5 R! z$ h  陈晓兰见到记者后说:“楼上病房几乎每一个输液瓶上都挂着这个瓶子。”说着,她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一个鲜艳的绿色塑料瓶子,“就是这个!你看,这瓶子上面写着静舒氧三个大字,但从这个注册商标的标志可以看出,这只是商标名。而这个东西的真正名字叫作医用自动输气器,所以这只是个器具,但由于起了个很有暗示作用的名字,让人觉得这个瓶子里装的就是氧气。”' ?2 v0 b3 ^) ?4 ~
  那么,这个“输气器”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气体呢?陈晓兰说,这事说起来话就长了。作为一名医生,她在上海发现“静舒氧”时就提出这个问题,院方给他的回答是“氧气”。作为一名医生的她,对“静舒氧”里输的是氧气很怀疑,如果直接对药液里加氧,药液不是会加速氧化,引起变质么?再说氧气吸入人体,与人体红细胞结合后,通过动脉和人体组织进行气体交换,而“静舒氧”却是从静脉输液中“流入”,她认为这是有违常识的。于是,她想方设法找来“静舒氧”的说明书,说明书上称,“静舒氧”里装的是“洁净空气”!( U% ]/ @0 J% l7 y8 A( w! i
  那么,什么叫做洁净空气?“洁净”的标准是什么?洁净空气输入人体静脉后,对人有什么帮助?会不会有危害?陈晓兰说,这些疑问,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6 Y& B. s' s$ f# S" J2 G7 b
          7月22日 中午11时30分
4 h1 y* D- @: u! [& M  记者在陈晓兰的指点下,来到该院5楼病房,在楼道的垃圾袋里,记者看到大量被使用过的“静舒氧”的瓶子。/ w1 e- D; b0 i4 W+ F+ S6 y6 z: Z
  接着,记者又上到6楼,由于是产妇病房,这里大都关着门,记者也不便贸然闯入。当记者走到629病房时,发现房门半开着,里面一个产妇正在输液,输液瓶上正挂着“静舒氧”的绿瓶子。% T! Z0 U" l0 v! H" d
  了解情况后,记者回到亭子里,和陈晓兰交流了一下情况。陈晓兰说,他们刚才上去取证时,情况也和记者看到的差不多。与他同行的一位记者说,他们和病人交流过,病人不相信医院会给他们使用没有效果的东西。他们还问过护士,护士说“静舒氧”的效果挺好的。$ Y  j/ H+ }  x' D
  正说着,一位同行的手机响了,他接听后,对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大家立即静下来。只听到他说:“你是‘静舒氧’生产厂家的汤先生?你是怎么得到我的手机号码的?”
8 f3 M3 A; H6 A5 Y5 v  大家心头都是一惊,暗访刚刚开始,远在山东的厂家就得知消息,并直接打通了参加暗访的同行的手机!这是怎样一种渠道,竟有着如此高速、高效的反应!# O( Q$ ?5 p6 x9 d
  同行很快挂断了电话,大家坐下来商量下一步的行动。既然“静舒氧”的厂家都知道了这次暗访计划,估计院方也知道了,暗访看样子是做不下去了,只能改为明查了。
/ d. e1 N7 j' T! i5 F% J0 H! S: \          7月22日 中午12时- i2 M, k4 T' O& m6 B+ W, [
  陈晓兰说,“静舒氧”所用的长进气针,冒用的是“一次性输液器”注册的号。这属不属于质量问题?+ q$ }* Q. D3 U0 b  S0 \
  记者打电话通知了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质量监督局的工作人员很快赶到现场,但在了解情况后,他们说这的确不是他们的工作范围,建议我们通知南京药品监督管理局。4 M: M+ {. G" w. W# t  ?
  陈晓兰提出她的担心:如果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不受理怎么办?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工作人员安慰她说,如果你们担心,我们可以和你们一起等,总会有人管的。
: w' r6 [9 P+ v8 j          7月22日 下午1点45分
  f* [. q9 c6 a* O  记者打通了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电话,对方答应马上过来。此间,陈晓兰给记者们做实验,她首先用事先准备好的锯子开始解剖一个“静舒氧”的瓶子,她指出瓶子里没有任何加压设施。陈晓兰说,解剖后大家可以看出来,瓶口那个“开关”根本就是形同虚设,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在扭动时发出“咯”的一声,让人感觉好像什么东西被打开了。
0 E- {# ~2 i! \" p/ M  陈晓兰又用自备的输液瓶开始做实验,当她把“静舒氧”的瓶子插上去时,瓶子里的水开始冒出一串串气泡,这是“静舒氧”瓶子里的气体吗?陈晓兰要求记者死死掐住连接进气针的软管,大家发现,“静舒氧”与进气针之间被掐断后,进气针仍在药液里冒着气泡,这气体是从哪儿来的呢?2 l: Q) a- K: Z. f
  陈晓兰又为大家解剖了一根进气针,她向记者解释,“静舒氧”的机关就在这根针上,看起来气体是从管子里进去的,其实这根针还有一个旁路,气体其实是从这旁路进去的。
3 k# X* \9 k  g- \  实验做完了,看看时间已经过去了1个小时,可是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还没来,记者向114查询得知,市药品监督局就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486号,离市妇幼保健院并不远。/ e0 J+ M# c2 ^& E0 B5 W3 M/ i5 f8 m

( C8 ^7 ?) f( @: s% k. c
, y: M6 U- Y) u# ]3 o* Y          7月22日 下午3时20分" f3 O8 {  K* m& Y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支队的稽查人员终于赶到,陈晓兰向其阐述了“静舒氧”的问题后,稽查大队的工作人员表示受理,并与记者们一起来到院办公楼,在楼前,该工作人员突然表示只可以上去两个人,大部分记者——同时也是举报者——被拒之门外。2 @1 w. T" V" W& L6 o6 v; C; d$ B. u+ r
  记者不甘心,依然跟了上去。稽查人员一行进门后,提出来要看“静舒氧”的进货材料,该院设备科的工作人员翻开材料夹,不知是早有准备,还是一次巧合,厚厚一摞材料夹中第一页就是“静舒氧”资料。同样,电脑上打开着的也是关于“静舒氧”页面。
4 \: a. ]" m1 {! P  随即,记者再次被要求在外等候。; P) i& n: p) g) ~% o
          7月22日 晚5时30分& U# H2 H8 v  l* g) X2 {+ `
  陈晓兰终于出来了,她向我们讲述了在医院装备科里,稽查人员与院方交涉的过程。
- h& B( K- j8 ]. r+ q3 x  陈晓兰称,一开始院方态度很冷淡,甚至提出不接待她,当她做完试验后,院方态度有明显的变化。院方称,“静舒氧”是通过招标进来的,院方没有任何责任,稽查人员表示要带回去继续调查,目前是否继续使用“静舒氧”,由院方自己决定。
% P2 R, k7 C- c! H- M/ }2 ?4 F6 b* J  那么院方是什么态度呢?问题刚刚提出,我们就听到一个国人极为熟悉的回答:我们要研究研究!9 Y( _  N, y) U$ G
          7月28日 晚6时30分
% a4 o2 C* m  Z9 K6 H# S0 Y) A, t  暗访过去已有一个星期了,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支队的调查有结果了吗?
# d& ~7 g. }: z9 |  s: D0 m; |9 w  记者致电稽查人员沈先生,沈先生说,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答复。他同时表示,陈晓兰的实验是不是符合科学原理,目前还无法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陈晓兰的实验不够权威。
5 X* U$ P9 m  \' T7 Z  沈先生表示,尽管有媒体称国家药监局对“静舒氧”批示查处,但他们还没有看到任何相关批示。
! h3 a. d' \5 i% e& S          7月28日 晚8时/ g; F/ T- W+ B# r; w
  记者打通了厂家代表汤先生的电话。汤先生接电后马上赶到报社,对陈晓兰所做的实验过程及结果作了解释。
! R5 W4 m  u7 M; A6 p/ Y; ]& t* g* Z  汤先生说,这根进气针是一个专利产品,叫做压力平衡针,它的确是与外界相通的,之所以要相通,是因为当“静舒氧”里的气体输进药液瓶后,瓶内压力会增加,可能导致输液过快,陈晓兰所说的“旁路”,是用来减压的。
- L% n  Z9 N+ W: w% P- B4 b  至于陈晓兰说,“静舒氧”所用的长进气针,冒用的是“一次性输液器”注册号,汤先生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上面产品性能结构及组成一栏中写道:该产品主要由储气瓶体、调节阀和进气器件等组成。汤先生说,进气器只是该产品的一个部件,不存在单独注册证号的问题。
+ J9 E5 o% ~" x  A* @& J, c  汤先生认为,他们的产品具有合法性、科学性,是质量合格的产品。他认为陈晓兰的演示并不科学,并表示近期会给读者一个说法。
. [! D; Z. p+ Z; @1 V  事实到底怎样?本报将继续关注。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6-1 14:12 , Processed in 0.09032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