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查看: 404|回复: 0

“弱智”禁令让人惊诧

[复制链接]
peipei5276 发表于 2009-5-27 14: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继重庆某政法机关发布“严禁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严禁刑讯逼供”等十条禁令以来,不到一周时间,河北某市政府正式下发《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对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提出十项禁令。
; f2 Z$ E- K9 e  P
, ]+ _2 z" O3 E8 G+ g# D, C: ?0 s& h; L) f4 A# @
  十项禁令包括:不能接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宴请,不能收受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这既被相关法律所明令禁止,又是公务员应自觉守卫的职业底线;不能用警车扰民,不能违章行车,严禁逆行、闯红灯,严禁占用公交车道。这既是维护公共秩序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又是交通规章的常识。
% b+ o3 H0 g1 Y* Z* p! S( q& ^/ p: O& ^" Z2 U+ v
0 l- V% j! L3 y) n4 U. [
  在这些事无巨细的禁令面前,公众很容易发出追问:我们业已存在的制度哪里去了?我们的法律又将被置于何地?而身为社会精英的政府官员、公务员,真的就素质低下到连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最起码的法律准则都要专门发文禁止,才能去遵守的地步?
% ~! {# l7 z6 }5 K& k: |+ r- u! {% F# }. W4 @

, g3 e3 N: Q6 ~; D* B+ U2 G  事情显然没糟糕至此,只是被“弱智”禁令搞成了这样。“弱智”禁令频出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对行政资源的浪费,其更深层的危害还在于,作为反映上层建筑的一种意识形态,“弱智”禁令还会反作用于公众心理,从而使他们对社会公序良俗产生不信任感。每次“弱智”禁令的出台总能引起舆论哗然就是明证。所以笔者认为,如果一条禁令能起到对法律制度的深化、细化或创新作用,就放行通过;如果是毫无价值且误导公众的“弱智”禁令,就应当对其问世说“不”。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暂停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法眼天下

GMT+8, 2024-6-1 16:05 , Processed in 0.08952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