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理发匠“组团”诈骗500万
2008年2月19日上午,“11.25”特大合同诈骗案最后一名主犯袁翼,在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接受审判。该诈骗团伙在2003年6月至2004年11月间,一方面以虚构的某某公司名义向各省市“诚征”业务代表,另一方面以虚构的某部军需处名义向被害单位高价订购同一产品,致使30多家公司及个体老板陷入圈套,被骗资金497万余元。该团伙大部分成员于2004年11月25日被抓获,但犯罪嫌疑人厉新(原湖北省某小镇理发匠)在监视居住期间伺机逃脱、另一嫌犯袁翼一直负案在逃。直到2007年11月11日, 该团伙成员方全部落网。2005年至2008年2月,宿迁中院先后五次公开开庭审理,这起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曾惊动原公安部主要领导的诈骗大案终于全部结案。该团伙五名主犯分别被以合同诈骗罪判处十二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被处没收财产或罚金合计人民币208万元,其中被告人厉新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没收财产人民币50万元。目前,该团伙被扣押的100余万元赃款已按比例返还被害人。
好大的“馅饼”!
2003年6月8日上午,上海乘风实业公司经理李成接到一个来自贵州的电话,对方自称是贵州省安顺实业公司总经理,姓陈,想委托李成在华东地区代理销售一种叫“高分子经纬膜”的新型高科技产品 。李成因对该产品不了解,便婉言谢绝。对方要李成好好考虑一下,并于几天后寄来了企业和产品的宣传资料、样品。资料中除了对产品的性能、市场前景等作了令人欣赏的描述外,还表明厂家自行承担宣传费、托运费等,代理商只需预付30%的货款,而且货卖不完可以包退包换。李成对这类宣传从没当过一回事,随手就把资料塞进了抽屉。
过了大约半个月,李成又接到一个自称是武汉市某部军需处的电话,处长赵福才说:从《商品快讯》上看到贵公司经销高分子经纬膜,我们部队正急需这种产品,请速将样品寄过来看看,如质量合格,双方可建立长期购销关系。并说本季度现需3万米,购价可定在34元/米。李成赶紧翻出那沓宣传资料,该产品的进价24.5元/米。如做成这笔生意,可净赚近30万元。但事情来得还是有些突然,李成不相信天上真会掉馅饼,只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把贵州公司寄来的样品又寄给了赵处长。
没想到一星期后,赵处长打来电话,说样品完全合格,部队首长很满意。他们准备在7月底之前购进3万米,并将盖了某部军需处印章的购销合同传真给李成,要求李成填好后盖上公司合同章回传,他收到后将汇出70%的预付款。
李成真的收到了一张面额70余万元的电汇凭证传真件,他赶紧将其拿到银行作技术鉴定,确认电汇凭证真实并已从对方银行汇出,这才意识到自己真的交了财运了。他当即与贵州的公司联系,要求订购3万米高分子经纬膜。然而陈总非常“过意不去”地告诉他:现在的生产形势非常紧张,货是供不应求,必须等到下月中旬才能给李成供货。李成将情况转告赵处长,电话那头的赵处长急得直跺脚,要求李成必须严格按合同办事,保证3天内供货。否则他跟上级领导没法交代,他也要追究李成的违约责任。
李成顿时紧张起来,他打电话央求陈总,无论如何匀出3万米货给他。陈总最后想到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说公司现在正有10万米货送往宁波,要李成跟押车的胡科长联系一下,争取匀出3万米货。
胡科长好歹答应了李成的请求,但提出李成要给他5000块钱好处费。李成连忙答应了他,并带上50万元汇票连夜赶往杭州,在一个高速公路路口完成了交易。
当李成把“截留”的60捆、3万米“高分子经纬膜”拉回上海,再打电话通知“赵处长”取货时,电话怎么也打不通了。他再分别打电话给“陈总”、“胡科长”,这两人也都关了机。慌了神的李成赶紧到银行查看“赵处长”的预付款是否到帐,工作人员告诉他,这笔钱已经退了回去,而他付给“陈总”的50万元货款则一分不留地被提走了!气得几乎晕倒的李成,逐一解开包装好的“高分子经纬膜”,发现只是一堆百余米长的废渔网布。
狂骗“大半个中国”
上述诈骗活动的“导演”兼“领衔主演”即是厉新,他在“剧”中“饰演”的是委托方“陈总”。“赵处长”、“胡科长”等人分别由舅爷袁翼、姐夫蔡军和两个朋友“扮演”。厉新原是湖北省仙桃市一个小镇的理发匠,由于受不了清贫的生活,他做梦都想发财。2003年5月,他以打麻将的名义约来袁翼、蔡军以及朋友伏正遥和邢力,商讨如何能够快速致富。几个人都认为,现在人的智商特别高,凭他们那点儿文化,想“空手套白狼”是不可能的事。要弄到大钱,必须学会演戏,把戏演得象真的一样。
第一次“戏”演得成功,厉新等人着实兴奋了一阵子。他们迅速招兵买马,找来了三个亲戚加入团伙,并从劳务市场“骗请”了几名大学毕业生做帮手。最终这个诈骗团伙形成十二个人,其中“核心层”五人。经“研究决定”,这五人大致分工如下:蔡军冒充某某公司销售部主任,利用电话簿发展“代理机构”,如对方有意向,就寄去公司的宣传资料和所谓的高分子经纬膜样品;伏正遥冒充某部军需处长,向代理公司高价订购“高分子经纬膜”;邢力负责制作假合同、假汇票、假身份证,安装商业银行及部队电话等;袁翼负责接听电话并安排送货;厉新负责购买道具--渔网布,并对诈骗全过程进行监控。诈骗活动中,五个人各带助手,分布在不同的省份和地区,他们每人至少拥有两部手机,一部用于对外“联系业务”,一部用于内部保持联络,对外联系的手机开通了呼叫转移业务,每诈骗成功一起,号码就要换掉,作案地点也换成其它省份。
2003年6月至2004年11月,厉新团伙先后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虚假注册了六家公司,向被害单位推销产品,又分别冒充五个部队向这些被害单位高价订购产品。在北京、河北、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等20多个省、市、地区实施诈骗活动30余起,骗取资金490余万元。该团伙不但作案手段如出一辙,而且对诈骗对象下手狠。辽宁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聋哑人为生产主体的民政福利企业,厂长尤某双腿残疾,65岁时才办起这家小厂。被犯罪分子以同样手段骗取30多万元后,企业立即陷入困境,数十名残疾人险些失业。黑龙江的吴某、全某用积累了数十年的血汗钱开了五金店和生产资料门市,被骗后,不得不把房产和店铺卖掉还债,造成倾家荡产……
相同的作案手段在各地重复上演,引起了各级公安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11月24日,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接到北京一被害人电话,询问宿迁是否有商业银行和解放军某某部队。接电话的同志告诉他,宿迁无上述两单位。被害人即陈述,其受湖北省某公司委托,代理销售高分子经纬膜。刚一个星期,就有一个叫高天明的宿迁部队军需处长要求订货3万米,并将购销合同和50%预付款的电汇凭证也传真给了他,他怀疑其中“有诈”。
根据公安部的案情通报,宿迁市公安局立即立案侦查。于11月25日将正在宿迁市区某宾馆内通过传真鉴定合同的厉新、邢力等犯罪嫌疑人抓获。一个月后在武汉警方的协助下,将在武汉某锅炉厂附近赌博的的伏正遥、蔡军等嫌犯抓获。厉新在监视居住期间逃跑后,化名“胡木冬”东躲西藏两年半之久,2007年5月在武汉重被抓获归案。一直自信“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的袁翼,在湖北省公安厅对过的出租屋内落入法网。
页:
[1]